減法生活一直是這幾年我奉行的生活態度,特別是在「斷捨離」這個新運動越被推崇後,自己每個月都會盤點家裡的資源,哪些需要送人、二手拍或是回收,讓家裡保持四人一狗舒適空間,期許自己不要像南部的媽媽常不自覺得有囤物癖。
我媽每次來台北住我家,總是說我家很小、空間不大,畢竟我南部的家兩層加起來實際坪數大約50坪,我每次只要說房價不同,算出南北房價差異後,她就會乖乖閉嘴,也慢慢學習「少即是多」的概念。
藝人六月出版的這本書「讓生活只留下最喜歡的」,有點顛覆我的概念,想說演藝人員為了配合各種工作,不是東西超多?能夠支持簡單生活並減低自己不需要的物品,真的超難得!
用紙箱告別囤物症
一、從小開始,小物不囤積
東西少但生活品質也很好,家中只留下最實用的物品,特別是外食會索取的吸管、餐盤等,未來只要自己攜帶這些東西都不需要有。
二、自訂「有效期限」,過期品請裝箱
六月會把每樣東西訂立期限,發現沒在使用的可以先裝箱。基本上這點我跟六月不太一樣,思考後只要用不到的或是很少用的,就可以直接捐掉或拍掉。畢竟裝箱後大概幾年都不會拿出來,只是換個地方放而已。
三、物品數量超過就丟
把家裡的物品數量都清楚量化,比如:我家的碗盤、鍋子九成都是剛買房子時,婆家的贈品,也幫忙清出南部住家很多空間,碗盤經過13年除非汰舊換新外,基本上都沒什麼繁殖。
四、強迫自己有進有出
建立標準強迫自己建立「有進有出」的原則,比如:床罩維持一床兩套,要買新的至少就要淘汰一套舊的,培養自己購物時更冷靜,免除不必要的浪費。
五、沒用完、沒用過都要丟
長輩們之所以會不自覺開始囤物,大部分信仰「先留著,反正總有一天我會用」。但是經過多年後會發現自己根本不會用,物品也過了最佳二手拍的時間(包裝會變舊),東西還要找空就儲放,真是找麻煩!
六、紀念品、擺飾品,根本不需要存在
我媽媽很喜歡買擺飾品,家裡的擺飾超多,經過幾年後在她眼裡,這些都變成「漂亮的垃圾」,或是孩子每學期會拿回來的作品們,我看完拍好照,就直接拿去回收,因為家裡沒這它們收納的空間,可以數位化最好。
333法則告別衣櫥爆炸
六月身為一個藝人,衣服包包基本上一定比我們平常人多,她自己使用333的精簡穿搭法則,幫自己設定一段時間(比如:3個月或1年) 為基礎 ,只留下33件實穿的單品,要購買前也一定會讓衣櫥「有進有出」,維持最基本的扣打。
一、不喜歡的東西,一件不留
人會隨著年紀成長,審美的眼光也會不同,可以汰換掉已經不合時宜衣服,有一點猶豫就是不這麼喜歡,一直放著也不會拿出來穿,因此要狠下心來做斷捨離。
二、超過一年沒穿的衣服就直接丟掉吧
人們實際上真正會用到的東西往往僅有現有物品的二成而已,其他八成基本上都沒有作用,甚至有沒有都沒差,當選擇變多反而耗費整理時間、體力,反增加沈重壓力。
三、小孩的衣服只要48件
六月的兩個孩子衣櫃只有48件衣服,她是這樣計算的:小孩睡衣四套、一週7天,所以第3天一定要洗衣服。長褲4~5件、短褲3~5件,女生短裙只有2件。媽媽的時間是很珍貴的,千萬不要花太多時間在整理孩子的衣櫥,能百搭單品怎麼配都不會出錯。
六月的讓生活只留下最喜歡的讀後感
讓生活只留下自己喜歡的,字面上的意思看似簡單,其實執行起來真的不簡單,主要是「觀念」的轉變。我曾經在末羊子與媽媽的斷捨離影片中,看到兩代間觀念鴻溝,她的媽媽覺得這些東西還能夠用,為什麼要丟棄或給人,我可能有天會用到呀 ?
她提到重要的一點:『你們活在這個物資過剩的時代,而我活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。』
如果想要帶著長輩一起踏入斷捨離的簡單生活,還是需要循序漸進,即使連我自己現在的衣櫥也是滿的,目前還沒時間斷捨離,但是已經排入我的TO DO LIST。如果你想改變觀念,這本書算是很簡單好懂、執行起來也不難的一本減法生活書籍。
延伸閱讀
◼️ 【被動支出】7 種忽略的花費導致財庫破洞
◼️ 【二手衣收購】7個二手衣平台幫衣櫥創造現金流
◼️ 【斷捨離計劃】媽媽年終可以馬上丟掉的30件東西